部落歷史

對於為何會遷居到武界,由於統治當局的理番政策與控制不易,致使日本政府以引誘的方式逐步地將散居於卓社大山的布農族人集中於良久社 ,最後再分別給予較好的地點讓他們自行前往移住。蕃社集團移住狀況如下郡-移住地-移住蕃社-戶數-人口-移住開始-移住完成能高-過坑-(lakulaku)-55-510-明治36年9月(1903)-大正13年12月(1924)(lasegang)-6-67 -(kanohongan)-9-96 (zailo) 4 34 能高-干卓萬-(bakulas)-17-164-大正11年7月(1922)-大正14年12月(1925)(lulurz) 39 270 (oqtong) 8 68 (kukus) 22 170 (tokkon) 31 325 能高-武界-(kukus)-71-566-大正15年7月(1926)-昭和4年2月(1930)(zailo) ~~~表格 1:摘錄自理蕃誌稿 由總督府於1938年所編的高砂調查報告書中,對武界部落在移住後有很詳細的敍述:在現居地形成部落的推定年月日,及當時的戶數、人口,在昭和4(1926)年2月,戶數90戶、人口895人。武界部落在移住之後,因為電力株式會社的成立,讓武界社的農田灌溉系統有良好的設計,且足以供給所有的土地,對於部落在作農產作物上的幫助很大,並沒有與日本當局有激烈的抗爭行動,一直維持著「良蕃」的形象。接著提到:武界社形成之後並無遭到直接討伐膺懲之事。大正3(1914)年8月,利用討伐taroko蕃的機會,企圖沒收卓社、干卓蕃方面的槍枝,將兩社的三百餘人召喚至埔里支廳,由石橋南投廳長提出交出槍枝的嚴厲命令;8月4日,由依田支廳長以下警部補2名、巡查16名、巡查補3名、隘勇4名、人夫48名組成之搜索隊入山,以上之部落至8月8日,共沒收229挺的槍枝。關於以往災害之有無並其發生狀況:昭和2年9月發生流行性感冒,因極為猖獗,產生死亡者103名。 武界只在霧社事件後的大規模沒收槍枝期間,覺得權益受損,居民因為無法狩獵而不悅,但日本政府仍有限度地將槍枝借貸給村民,管制狩獵的次數與量,其有保育與增加農產從事的時間,可以提高農產品的收穫量,並沒有直接的討伐行動。於1930年的報告中看到,共移住了90戶,以平均10人的戶口人數,布農族大家庭式的居住模式 ,在這個時期的武界社,仍可以看到其社會結構的特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原住民鑿齒習慣詮釋初探

武界部落民宿~達瑪拉山民宿暑期優惠套裝行程(1泊3食)+專車專人導覽(埔里-武界/武界-曲冰-奧萬大門票)

馬英九:原住民自治 做得到才說